close

image-upload-5-787901.jpg

今天下班後的我,獨自一人機械式的在街上遊蕩。

一方面因為不想回家,二方面因為懷念街上的空氣,有著以前從鶯歌火車站走回家的味道,於是我在街上流連著,大口大口的呼吸著車子排出的廢氣,邊走邊用近乎130度的姿態往上看著夜空,現在回想,總覺得路人當時應該覺得我很礙眼吧,因為要走不走又一直在看天空,著實擋住了下班的人潮。

沒有任何念頭的我,拖著從睡醒開始就沒有進食的身體,腦中一片空白的機械式運作著,等到我清醒的時候,我已經來到了捷運8出口位置的誠品,站在旅遊類的書架前。

隨手挑了兩本往香港的書,其中一本是澳門的,本來打算先翻翻內容如何,等到回家再一併上網訂購(網上通常會有些許優惠),但因為覺得心情不好,不花錢不痛快,因此又臨時決定把放回架上的書捧在懷裡。想著要殺時間,於是默默的走到了最沒有人的深處,望著架上的心理學書籍,找尋著跟我有一樣頻率的書。

一眼就被架上的一本書吸引,書名叫做「我好想 死?

作者是一位執業超過25年的精神科醫生。這是一本探討潛藏在「不想活」背後的種種原因,幫助你也幫助別人勇敢活下去的一本書。「死」字的後面打了個問號,因為其實所有自殺者,幾乎沒有百分之佰真的想死的,在自殺的同時,也是發出想活下去的求救信號,是一本我覺得內容很棒的書。今天才買,我就在回家路上坐在捷運站內看完了。

以下部分節錄自書裡,個人真的很推薦這本書!(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刪除)
書背上的字眼「我認為,自殺絕不是一種”自由”,而是諸多問題纏身、窮途末路之下”被逼的”。」
「當自殺當事人說”我好想死”、”只能去死了”的同時,也就是在說”我要活下去”、”我不想再痛苦下去了,我想要再一次獲得活下去的力量”」
「有一天,當你最親密的好友或親人跑來跟你說”我好痛苦,我好想死”。當下的你,如何回應?你會告訴他,事情沒這麼嚴重,想開一點嗎?問題是對於想死的當事人,想開的那一點在哪裡?」
「怎樣的一個心裡機制運作下,讓記憶取代性命,導致記憶喪失?」
「自殺高危險因子的人,身旁往往都沒有支持他的人,被一種孤立無援的無助感壓到喘不過氣,萬念俱灰。但就算是這樣的狀況下,當事人還是會想盡辦法求救。在絕境中,死命的呼喊求救,就是希望自己的聲音可以被聽到。」
「”最後下決定的終究是自己”──這種想法很好,不過恐怕會造成一個現象,那就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不肯和別人商量,心一橫,就要去自殺的行為」
「自殺未遂者,身旁的人往往會因為當事者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似乎沒事了,就誤以為:”根本不用那麼操心”、”他根本沒有想死的打算啦”、”應該沒有嚴重到要搞自殺的地步,只是一點小誤會吧。”」
「有自殺高危險因子的人…在內心經過多番掙扎對抗之後,會產生一種相當獨特的自暴自棄狀態。與其說是當事人冷靜的放棄一切,還不如說這種放棄猶如暴風雨前的寧靜,帶著不詳的意味。…當事人會有以下感覺”事情變成怎樣都無所謂了”、”我已經累癱了”…他唯一的感受是:不用再苦撐下去,自己徹底戰敗了。…一旦當事人到放棄狀態,他的情緒不再焦躁不安,周圍的人也會以為風平浪靜。這一切,若是比較遲鈍的人來看,會誤以為當事人已經恢復冷靜了。」
「當事人依賴周遭的人,但是很容易會覺得不滿。有些人甚至是刻意惹人生氣,這是一種敵對性的依賴心,有此個性的人特別容易走上自殺這條路。」
「如果沒能拿到一百分,就算分數再高都和零分沒兩樣」
「具有高度自殺危險性的人,他們通常被迫扮演”可犧牲的孩子”」

個人覺得,這本書幾乎能百分之九十的準確率,寫出想自殺者的心情,也告知一般大眾,錯誤的安慰話語,不但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可能是那最後一根稻草。

自己最近經常覺得處在一整片的空白當中,存在感是零,價值感是零,自信也是零。經常覺得自己對著世界吶喊,卻只是一片空白,沒有一點回音,看到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原來那只是大聲求救的徵兆,其實在說出「我好想死」的同時,心理的機制其實是再吶喊著「我不想就這樣死去」「幫我止痛,我好想重新活一次。」

書中還有簡介自殺後失憶的事情,雖然說案例是全部失憶,但仍然解釋了為什麼失憶的人看起來跟一般人無異,讓許多人以為他們只是在裝病。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