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文大推廣部上「變態心理學」課程的時候的講義,出自漱心坊的江垂南與蔡明娟老師。講義部分請勿轉載
謝謝靜怡幫我打成電子檔讓我可以隨時複習
有興趣的捧由可以去「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搜尋「心理學」課程。
想要真正瞭解建議還是去上課!畢竟兩位老師的課真的很生動有趣,實際聽講會比看文字來的更容易理解。
以下為講義:灰色部分是我自己上課時筆記的註釋

 

渴望隱形的畏避性人格
蔡明娟 臨床心理師
漱心坊專業心理教育訓練機構


影響到學習、社交、工作(或自己痛苦) = 人格疾患(不會改變的人格)
6歲人格底定
多重人格不屬於人格疾患->因此人格會轉變

定義
始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包括社交抑制、感覺自我能力或資格不足,對負面評價過份敏感。

診斷特質
準則1-避開牽涉重大人際接觸的職業活動,只因害怕被批評、不同意或拒絕。
準則2-除非確定會被喜歡,否則不願與人交往。
準則3-由於害怕被羞辱或嘲笑,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顯的謹慎克制。
準則4-在社交場合中過度專注於被批評或被拒絕的想法。
準則5-因感覺自我力或資格不足而對新的人際往來情境自我設限。
準則6-相信自己無社交能力、無吸引力、樣樣不如人。
準則7-不尋常地排斥冒險從事任何新的活動,只因他們可能造成尷尬。

流行病學
性別:男性與女性出現的頻率似乎相同
盛行率:一般人群的盛行率為5% - 1.0% 男性多一點點
C群人格:畏避、依賴、強迫。(最溫和的一群)
A群人格:類分裂、分裂病性、妄想型。

病程:畏避行為經常在嬰兒期或兒童期即開始,有些證據顯示進入成人期後,畏避性人格疾患變的較不明顯或隨著年長而漸消失。
年齡:兒童及青少年的害羞與畏避行為常屬發展過程合宜的表現,作此診斷時要特別謹慎。
文化:不同文化及種族團體針對內向、羞卻與畏避是否合宜的接受程度變異甚大。

生物學取向的病理觀
1. 沒有明顯的證據指出畏避型人格有基因學上的關聯性。
2. 但有些研究也發現「內向性」是一項遺傳的因素。
3. 易出現焦慮和抑制的病人,特別在交感神經系統有高度的喚起作用。

心理動力取向的病理觀
1. 核心問題是:羞愧感
2. 羞愧感在出生的第一年形成。並且在訓練如廁習慣的這段期間便的特別明顯。
3. 內化許多羞愧經驗(如:照顧者表現出不友善的情緒、無法容忍的態度)
4. 自覺無法達到內在標準或理想境界的感覺。他帶有「不好的、缺陷的」涵義,造成認為自己是無能和無助的感覺。
5. 罪惡感是來自於他們相信自己違背了內在的規範以及對於處罰的擔憂。
6. 以逃避為策略來保護自己免於受到排斥或會導致情緒低落煩躁的情境、事件。

藥物治療
1. 由於與焦慮及患具有重疊性,所以主要以「抗焦慮劑」治療為主。
2. 藥物的治療可以用來減輕中度到重度的症狀,以便協助病人準備認知行為的介入。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治療:介入重點放在逃避的歷程中所包含的元素。
拒絕的潛在性存在的狀況
主動的負向思考 / 對於自己認知上的扭曲
低落的情緒
逃避行為減少低落情緒

行為治療:
暴露治療、系統減敏感法、放鬆訓練

戲劇中的畏避型人格
超人
超人的另一個身份:克拉克
不愛出風頭、對女主角疏遠的愛

與其他人格類型的分別
類分裂人格
對人際關係缺乏興趣
1. 長期缺乏活力
2. 情感表達具缺陷
3. 認知能力下降
4. 對人際關係密不關心

畏避型人格
渴望人際關係的存在
1. 長期焦慮
2. 情感不協調
3. 認知受到干擾
4. 不信任人際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